English

消除偏见 勇于关爱

今年世界卫生日主题:精神卫生口号——
2001-04-09 来源:光明日报 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精神卫生研究所 杨德森 我有话说

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。

患精神病与患心血管病、感冒或是肠炎一样,既不是自愿的,也不是想躲就躲得掉的。不论一个人患了什么病,周围的人只有同情、照顾与帮助的义务,没有嘲笑、幸灾乐祸或鄙视的权利,这是不言而喻的最起码的社会公德与人道主义精神。

但人类行为又是趋利避害的。因而见到开放性结核、急性肝炎或者流感患者、麻风与艾滋病患者,大家都希望采取隔离措施,这是可以理解的,但只要患者获得及时有效治疗,痊愈回归社会,大家就应宽容与接纳,患者也没有必要羞愧。特别是精神病患者,因为他们病中的行为是因失去自控能力或失去辨认能力,他们不承担道义上的责任,即使违法行为也因缺少明确犯罪动机,也被减免刑事责任,这就充分体现了各国政府与司法部门对待精神患者的人道主义态度。不过政府首先当然应该保护社会安全与普通公民即正常人群的权益,而不能首先保护有危害社会与他人安全的精神病患者的人权与自由。在两难兼顾时,对精神患者采取临时约束、拘禁、强制治疗是合理合法的。

医务人员对他们应当精心治疗。一部分精神疾病与遗传或体内代谢障碍相关,患病之后既不能责怪他们本人,也不能责怪他们祖先,只因医学目前发展水平有限,不能提出根治的良方,只好在婚育上加以注意,以减轻社会福利与家庭的负担,来作为权宜之计。虽然这类措施对患者并不公平,但仍然对整个社会有益。

作为精神病患者的家属,特别是他们的母亲与配偶,常年生活上的照顾与监护,任劳任怨,甚至挨骂挨打,有苦无处诉,求医不容易,就业无着落,安全无保障,他们的处境应该得到社会的同情。现在绝大部分患者都靠家庭照顾,全部实现社会医疗保险与社会福利机构收容照顾,以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状况还无力承担。目前,只能以家庭照顾为主,骨肉亲情,患难与共,义不容辞,情有可悯。

家庭发现有情绪、行为、思想与众不同,表现极不正常的成员,应及早向专科医师咨询与求治,治疗越早,效果越好。但是许多家庭的作法令人遗憾,首先是讳疾忌医,认为家丑不可外扬,“说出去今后不好做人”,其实得病是不幸的事,而不是丑事,更不是干了什么坏事,也就不牵涉病愈后不好做人的问题。病拖延不治是很有可能日渐加重的,到最后纸是包不住火的。我国许多家庭送精神患者求治有三步曲:首先求神敬鬼,祈保平安;其次,听乡间遗老介绍草药偏方,如用桐油、峻泄;最后才到专科医院使用抗精神病药物,取得较好疗效。如果反复治疗无效,一部分患者最终流离失所,难免冻饿伤病致死,甚为可悲。

一个理想的社会不是贫富差别悬殊,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,而是达到共同富裕,使老有所终,幼有所长。鳏寡孤独,精神智力与肢体器官残疾人,皆有所养。在社会竞争加剧的同时,要提倡社会互助,扶危济困,加强慈善福利救济事业。经济建设的终极目的是全社会共同富裕,精神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全民心理健康,道德高尚,让人间充满互助与友爱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